说到重坦,恐怕大部分车长脑海中首先浮现的都会是威武的超重型坦克“鼠”式和E-100,但游戏中拥有最多可研发X级重坦的系别却并不是D系,而是“老对头”S系。它拥有包含277工程、IS-7、IS-4、705工程A和ST-II在内5台风格各异的银币重坦,以下大体了解下各自的玩法。
一、277工程

277 工程与 279 工程、770 工程并称为苏联末代重坦三杰,在坦克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与它计划取代的 T - 10 相比,277 工程在多个关键方面实现了重大提升。首先,在装甲防护方面,采用了更为先进的设计和材料,极大地增强了坦克在战场上的生存能力。其次,火炮威力得到了显著增强,能够对敌方目标造成更具毁灭性的打击。再者,火控水平也有了质的飞跃,使得射击精度和反应速度大幅提高。 277 工程除了拥有使用 1090 马力 M - 850 柴油机的基础型之外,还有令人瞩目的 278 工程计划,该计划拟采用燃气轮机。这种新型动力装置将为坦克带来更强劲的动力输出和更高的机动性。 作为具有巨大潜力的未来重型坦克,277/278 工程也成为了不少新装备的“试验场”。在武器装备方面,除了原装的 130 毫米 M - 65 火炮之外,还有诸多充满想象力的蓝图方案。其中包括装备与 B 系坦歼同款的 85 毫米“星型火炮”,这种火炮或许会为坦克带来不同寻常的作战性能。此外,还有 140 毫米 M - 65GL 滑膛炮方案,其强大的威力令人期待。甚至还有装备 152 毫米 TRS - 152 发射器的设计,这种强大的武器系统如果得以实现,必将使 277 工程成为战场上的霸主。

倘若不提及那仅有 5.5 度的俯角,277 工程的各项参数简直堪称完美无缺。在火力方面,它拥有令 IS - 7 都为之垂涎三尺的强大弹药配置,260AP(穿甲弹)和 340HEAT(破甲弹)赋予了它强大的攻击力。其火炮即使在半缩圈状态下,也有着相当不错的上靶率,能够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准确地命中目标,给予敌人致命一击。 在防护方面,277 工程表现得极为出色。足够的装甲厚度,再加上良好的避弹外形,使得它的炮塔宛如一个坚不可摧的“绝对领域”。即使是命中侧面,都有很大的可能被弹开,展现出了卓越的抗打击能力。而且,炮塔上仅有一处如“像素点”般微小的弱点,即头包位置,但这也需要敌人精准地瞄准才能构成威胁。由箭簇型演变而来的变截面车体,虽然厚度并不是特别高,然而却常常能展现出诡异的跳弹现象,让敌人的攻击无功而返。 在机动方面,即使不上改装,277 工程也具有如同中坦般的丝滑机动性能。它能够在战场上迅速地转移位置,抢占战略要点,或者进行灵活的战术迂回,为战斗的胜利创造有利条件。无论是在开阔的平原还是复杂的地形中,277 工程都能凭借其出色的机动能力,展现出强大的战场适应性。

然而,正是俯角问题极大地限制了 277 工程在战场上的发挥。与拥有 7 度俯角的 WZ - 111 5A 截然不同,277 工程在攻击敌人时,往往不得不先将车体探出。在车体处于运动状态时,其防护能力尚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御敌人的攻击。但是,一旦陷入近战,它就显得比较“漏风”了。在这种近距离的激烈对抗中,277 工程的防护弱点更容易被敌人抓住。而且,277 工程仅有 2200 点的生命值,在这种换血的境地中,丝毫占不到便宜。 同时,277 工程极为优秀的机动性能很可能会出现“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情况。它能够在战场上迅猛地冲锋,然而却可能因为冲得太快而难以卡住关键位置。如果队友们不动如山,隔岸观火,那么留给 277 工程的输出窗口将会非常短暂。在这种情况下,它可能打不出几炮就得含恨返回车库,无法充分发挥其强大的火力优势。这无疑让 277 工程在战斗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需要玩家在操作时更加谨慎地考虑战场形势和队友的行动,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性能优势。
二、IS-7

说起“天线宝宝”“IS - 2400”以及“被野牛 2 一发飞头的 X 级重坦”,这些独特的绰号和轶事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了游戏中最早出现的顶级重坦之一——IS - 7。 实际上,IS - 7 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名称,它作为一个重要的项目名称,涵盖了从 257 到 260 工程的诸多工厂编号。其中,257 工程是 1945 年 6 月的 IS - 7 极初期设计,犹如一颗刚刚萌芽的种子,承载着未来重型坦克的希望。而 258 和 259 工程则是同年 9 月的 4 个 IS - 7 早期方案之一,它们在不断地探索和尝试中逐渐完善着 IS - 7 的设计蓝图。260 工程则指代 1946 年及之后提出的 IS - 7 方案,经过时间的沉淀和技术的积累,这个方案更加成熟和先进。 游戏里的这台 IS - 7 则是 1948 年实际生产出来的 4 辆原型车之一。它见证了那个时代的辉煌与荣耀,凝聚着无数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智慧与汗水。每一辆原型车都有着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意义,它们不仅是战争机器的代表,更是科技进步的象征。IS - 7 的出现,为重型坦克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也在游戏世界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俗话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如今的 IS - 7 即便凭借着与十多年前相差无几的参数,实际上也依然有着与当今的新锐坦克“一较高下”的潜力。不过,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得拥有 6 个配件槽。当配备履带齿、涡轮以及改进耐久这一组合时,便能够有效地拯救 IS - 7 那一直以来被人诟病的“胶水履带”和“脆皮弹药架”的祖传毛病。履带齿可以增强履带的抓地力,让坦克在各种地形上行驶得更加稳定;涡轮则能提升坦克的机动性,使其在战场上能够更加迅速地转移位置;改进耐久则进一步增强了坦克的整体耐久性,降低了被敌人轻易摧毁的风险。 而输弹机、垂稳以及精度这一组合,则可以为 IS - 7 那如“烧火棍”般的 303 穿 APCR(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争取到更多打弱点的机会。输弹机能够加快装填速度,让 IS - 7 在战斗中能够更频繁地开火;垂稳可以提高坦克在行驶和射击时的稳定性,减少射击误差;精度则能让炮弹更加准确地命中目标,尤其是敌人的弱点部位。 然而,现阶段的游戏设计自然很难满足这一设定,各位车长也不得不面临一个艰难的抉择,在冲锋突进和稳妥输出这两种玩法之间做出取舍。冲锋突进玩法能够让 IS - 7 充分发挥其强大的机动性和冲击力,迅速接近敌人并给予其沉重打击,但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风险,容易被敌人集火攻击。而稳妥输出玩法则更加注重在安全的位置上进行精确射击,虽然相对较为保守,但能够更好地保证自身的生存和持续输出能力。每一种玩法都有其优缺点,车长们需要根据战场形势和自身的游戏风格来做出最合适的选择。

强化机动对于 IS - 7 而言具有更为重大的意义。当 IS - 7 采用“机动套”配置时,它所展现出的实力令人惊叹。此时的 IS - 7 不仅拥有超越绝大多数突击型重坦的卓越机动性,更是具备那些突击型重坦所不曾拥有的坚固防护。同时,它那接近 70 吨的“重量级”身板,赋予了它强大的冲击力和稳定性。 在打法和定位上,IS - 7 类似海战里的战列巡洋舰。它比火力强的坦克跑得快,能够迅速抢占战略位置,发起突袭;又比跑得快的坦克装甲强,在激烈的战斗中能够更好地抵御敌人的攻击。这种独特的优势使得 IS - 7 在战场上能够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然而,要想充分发挥 IS - 7 的优势,关键在于如何寻找甚至创造不对称优势。这不仅非常考验车长的意识,需要车长能够敏锐地洞察战场形势,准确地判断敌人的弱点和己方的机会,还需要团队的密切配合。只有车长与队友之间相互协作,共同创造有利的战斗条件,才能让 IS - 7 真正发挥出它的强大实力。 也难怪虽然 IS - 7 在野队中的风评不尽如人意,但在赛事中却还能频频亮相。在高水平的赛事中,车长们的意识和团队的配合更加默契,能够更好地发挥出 IS - 7 的优势,使其成为战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三、IS-4

IS - 4 的诞生之路始于基洛夫工厂以“IS - 2加强型”为目标自行研发的 K - 2。此后,历经 701 工程几台原型车的持续完善与打磨,最终得以修成正果。在这个过程中,凝聚了无数工程师的心血与智慧,每一次的改进都是对性能的极致追求。 与此同时,来自列宁格勒的科京自命不凡,对车里雅宾斯克的“土特产”——IS - 2加强型的发展成果瞧不上眼,于是自行开启了另一条研发之路,搞出了 IS - 6(252 工程)。然而,结果却不尽如人意。IS - 6 的电传系统毛病百出,而且在防护方面也未能达标,最终以失败告终。后来,科京又偷偷地借鉴 IS - 2U 的箭簇型车首,搞出了 252U。但此时,701 工程的定型工作已基本完成,IS - 6 也就彻底失去了继续发展的机会,再无下文。 这件事情深刻地告诉我们,在搞科学的道路上,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稳步前行。切不可急于求成,步子迈得太大容易扯着蛋。只有脚踏实地,扎实地进行每一个阶段的研究与探索,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推动科技不断向前发展。

许多经验丰富的老车长们对 IX 级时代装备着 130 毫米 S - 70 炮的“老杠四”始终念念不忘。那时候的它,在战场上留下了诸多令人难忘的身影。然而,如今移除了“头皮”、“投币口”等弱点的“新杠四”,其防护能力更是不可谓不强势。它甚至赢得了“平民 279e”的美誉,足见其防护性能之卓越。 即便处于完全没有掩体的情况下,当“新杠四”摆出 30 度角时,车体的绝大部分区域都能够免疫重坦的银币弹。这种强大的防护能力,让敌人在面对它时常常感到束手无策。要是有个小土坡能够挡住车体,或者利用建筑物玩倒车伸缩战术,那么除开炮塔顶部那小小的“头包”之外,恐怕只有 X 级坦歼的金币弹才能凿开它炮盾两侧的脸颊。这意味着在大多数情况下,“新杠四”都能够凭借其出色的防护,在战场上屹立不倒,为己方的胜利奠定坚实的基础。

尽管 IS - 4 所配备的 122 炮在精度方面表现较低,单发伤害也仅有 440 点。然而,幸运的是,它拥有 340 穿的 HEAT(高爆反坦克弹)作为强大的火力支撑。并且在 2022 年的加强中,IS - 4 以牺牲一定的精度为代价,换来了更为出色的三扩(扩圈系数)、装填速度以及瞄准速度。如此一来,它的输出能力得到了不错的保障。总体而言,IS - 4 的性能较为均衡,在配件和乘员练度方面的要求并不苛刻,无论是新手还是老手都能够轻松上手操作。 至于它的缺点,主要在于其游戏玩法过于传统。在激烈的战斗中,很难玩出令人眼前一亮的“花活”。这也是这种一板一眼的传统肌肉重坦的通病所在。它们往往更适合那些打法稳健、步步为营的玩家。这类玩家通常善于在战斗中稳扎稳打,凭借坚实的装甲和稳定的火力输出逐步推进,以实现最终的胜利。而对于那些追求刺激、喜欢尝试新奇战术的玩家来说,IS - 4 可能就显得有些缺乏吸引力了。
四、705工程A

重达 65 吨级的 705 工程 A 实际上是 IS - 7 的有力竞品。按照上级的要求,它配备了威力强大的 130 毫米炮。然而,车里雅宾斯克的设计者们并不满足于此。他们在 705 工程 A 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放大和增重操作,并换装了口径更为惊人的 152 毫米 M - 51 炮。经过一系列的努力,最终造就了重量高达 100 吨级的 718 工程。在游戏中,它被称为 705 工程 A,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展现在玩家面前。 不过,基洛夫工厂很快就意识到了超重型坦克“华而不实”的本质。超重型坦克虽然在火力和装甲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机动性、战略部署以及资源消耗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基洛夫工厂果断地将重心转向了 IS - 3 和 IS - 4 等更为实用的坦克型号。而这台神秘的“苏维埃巨兽”——718 工程,目前也仅仅留下了主炮和炮塔、负重轮及悬挂机构的部分设计图纸。这些珍贵的图纸仿佛在诉说着那个充满激情与创造力的时代,也让后人对那个时期的坦克设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未来坦克发展的重要参考。

705 工程 A 无疑是当之无愧的 “墙角战神”。当它以车头顶墙,呈 30 度角卖侧时,几乎处于一种无解的存在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敌人往往难以找到有效的攻击角度,其强大的装甲防护能够抵御绝大部分的攻击。尤其是在 HE(高爆弹)机制改版,取消掉了球形溅射范围判定后,之前屡试不爽的糊炮塔坏发动机大法也迅速失效。这使得 705 工程 A 在墙角防御时更加坚不可摧。
然而,这也是它少有的高光时刻。在绝大多数时候,705 工程 A 的车长们都不得不与一系列棘手的问题作着不懈斗争。首先是差劲的单位功率,这使得坦克的机动性受到极大限制,在战场上的转移和战术调整变得困难重重。其次是闻名遐迩的 “胶水履带”,不仅容易受损,而且维修起来也颇为麻烦,极大地影响了坦克的作战效率。再者,易坏易起火的前置油箱和发动机也是一个重大隐患,一旦被击中,很可能引发火灾,对坦克造成严重的损害。更别提它最大的问题 —— 火力。虽然 705 工程 A 拥有一定的火力输出,但在与其他同级坦克相比时,其火力往往显得不够强大。无论是穿甲弹的威力还是射击精度,都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这使得车长们在战斗中需要更加谨慎地选择攻击目标和时机,以充分发挥有限的火力优势。

705 工程 A 可谓是将所有不利于输出的负面因素都集于一身。仅仅 5 度的俯角,极大地限制了其在复杂地形下的作战能力,很多时候难以找到合适的射击角度。0.44 的基础精度,使得炮弹的落点常常与预期有所偏差,难以精准命中目标。长达 2.8 秒的缩圈时间,更是让车长们在紧张的战斗中倍感焦虑,稍不留意就会错失战机。再加上 317 穿的 HEAT(高爆反坦克弹),虽然具备一定的穿甲能力,但在面对一些强大的装甲目标时,也并非总能轻松穿透。15 秒一发且仅有 650 损伤的火力输出,在激烈的战斗中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总之,这些不利因素叠加在一起,让 705 工程 A 在实战中非常容易引发 “高血压”。要想充分发挥 705 工程 A 的作战潜力,通常需要 “天时地利人和” 三者兼备。首先,得处于战局僵持时的作战第一线,这样才能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战斗,发挥其装甲和火力优势。其次,地形起伏不能过大,并且要有能挡住 “裤裆” 等薄弱部位的掩体。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705 工程 A 才能更好地利用地形进行防御和输出。最后,对方还不敢发动一波流突击,否则 705 工程 A 很可能会陷入被动局面。然而,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种机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很难满足这些苛刻的条件。也难怪 705 工程 A 的出场率一直偏低。由于其输出条件较为苛刻,很多车长在选择坦克时往往会优先考虑那些更加灵活、输出能力更稳定的车型。尽管 705 工程 A 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能够发挥出强大的实力,但总体而言,其局限性使得它在玩家中的受欢迎程度相对较低。
五、ST-II

在游戏中众多的双炮管重坦里,ST-II 可谓独树一帜,因为它是其中唯一一位拥有真实图纸的型号。其设计师是来自第 92 号工厂的炮兵工程师瓦伦丁·加宁。这位才华横溢的工程师曾在 1945 年春精心设计了 ST-I。该设计以 IS - 4 的 1 号原型车为基础,通过换装大尺寸炮塔,旨在大幅提升人机工效,使操作人员能够更加舒适、高效地进行作战操作。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一设计方案遭到了拒绝。 但加宁同志并未因此而气馁,他依然笔耕不辍,在同年 6 月又提出了极具创新性的双管 ST-II 方案。这个方案的亮点在于有利于提高射速、实现快速校射以及增加坦克的可靠性。在当时,双炮管的设计理念确实带来了一些独特的优势,然而,随着自动装填技术以及观瞄系统的快速进步,双炮管的优势很快就被消解了。在新的技术发展趋势下,双炮管设计所带来的复杂性和额外的维护成本逐渐凸显出来,使得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降低。最终,ST-II 也同样只停留在了蓝图阶段,未能真正走向实际生产和战场应用。

曾经,ST-II 的风头完全被 VIII 级金币重坦 703 工程 II 所掩盖。然而,在去年的一系列加强措施实施后,它的实战手感有了极为明显的提升。这些加强项目涵盖了多个方面,其中包括将炮塔转速大幅增加了 43%,这使得 ST-II 在面对敌人攻击时能够更加灵活地调整炮塔角度,进行有效的防御和反击。同时,火炮装填时间减少了 0.5 秒,这无疑提高了它的火力输出频率,让它在战斗中能够更迅速地对敌人进行打击。 不过,在众多加强内容中,最为实用的当属将切炮管时间减少了 1 秒(从 5 秒变为 4 秒)。这一改进极大地提高了 ST-II 在战斗中的反应速度,使其能够更加迅速地切换炮管,根据不同的战场情况选择合适的攻击方式。此外,炮塔装甲厚度增加了 30 毫米(从 320 毫米提升到 350 毫米),现在的炮塔正面可以免疫 340 穿 HEAT(高爆反坦克弹)级别的炮弹攻击,大大增强了其防护能力。 虽然炮塔右前方等效 250+的头包依然是一个弱点,但玩家可以学习 M 系重坦的扭头遮包玩法。在这种玩法下,ST-II 的两根炮管能够更有效地遮挡敌方的射击视野,降低敌人命中头包弱点的概率。通过巧妙地运用这一技巧,玩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 ST-II 的弱点,提高其在战场上的生存能力和作战效能。

不过,即便加强后的 ST-II 在体验上好了不少,然而其战场定位却并未发生改变。它依然是一台机动略显迟钝、主打卖头输出以及进行 1.5 线火力支援的重坦。 一方面,ST-II 脱胎于 IX 级的 ST-I,其车体在 X 级房的战斗环境中,并不足以提供足够强大的防护。即使通过垫高车体等方式进行改进,却依然存在明显的“投币口”弱点。这个弱点在激烈的战斗中很容易被敌人抓住,从而对 ST-II 造成严重的威胁。 另一方面,即使在加强了炮塔转速之后,ST-II 依然谈不上灵活。更别提其履带在软地上那恶劣的适应性了,这使得它在复杂地形中的行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在实战中,ST-II 将更多地依托长廊式地形以及队友的掩护,来保护自己脆弱的侧翼。长廊式地形可以为其提供一定的遮挡,减少来自侧翼的攻击风险。而队友的掩护则能够在关键时刻为 ST-II 提供支援,共同抵御敌人的进攻。
总结
以上就是对五台不同风格的S系重坦的大体概况,你可以选择:
1、火炮优秀、极速如中坦般丝滑,但装甲稍有不足的277工程;
2、老骥伏枥,但却拥有不逊于轻坦速率的IS-7;
3、在五大重坦中略显中庸、且穿透能力不足,却又不平凡的IS-4;
4、单发伤害最高和正面防护最硬,却受到地形影响其战力的705工程A;
5、亦或是拥有爆发双火炮系统的ST-II;
总之五台风格迥异的重坦,总有一款适合你的作战风格。